商丘市豫东调传承保护中心(商丘市豫剧院)自1948年建团以来,始终秉承为人民创作的初心,坚守艺术理想,深耕戏曲沃土,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,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	一、薪火相传,守正创新,夯实艺术创作根基
	作为商丘市唯一的市级专业戏曲表演团体,我中心现有演职员工84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实力雄厚,拥有正高级职称3人、副高级职称17人、中级职称36人,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、行当齐全、艺术素养较高的创作演出队伍。依托财政差额拨款的政策支持,中心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,将有限的资源高效用于艺术生产和人才培养。 一代代艺术家们勤勉不辍,苦练内功,为艺术精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物质条件。
	二、勇攀高峰,铸造精品,彰显时代艺术高度
	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有力指导下,我中心聚焦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,将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,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	回溯历史,辉煌璀璨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《社长的女儿》轰动全国,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;七十年代成功排演《智取威虎山》等经典;八十年代,《包青天》《小白鞋说媒》被搬上银幕,影响深远;九十年代,《银河湾》通过央视荧屏走进千家万户。
	步入新世纪,佳绩频传。自2005年起,中心创作活力迸发,《浣纱记》《李香君》《龙河钟声》《王昭君》《天下清德》《小推车》等优秀剧目连续六届蝉联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,展现了持续的创作高峰水平。《龙河钟声》《王昭君》折桂黄河戏剧节;《龙河钟声》获省“五个一工程”奖;大型情景史诗《商颂·古城寻梦》再获省“五个一工程”奖;《小推车》更是荣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及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作品奖,实现了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统一。
	同时,中心立足本土,深挖历史文化资源,创排的《王昭君》《天下清德》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,标志着艺术创作达到了国家级水准。戏曲电影《汉宫昭君》《拿住拿不住》的播出,则拓展了传统艺术在现代传媒中的影响力。
	三、服务人民,走向世界,践行文艺为民宗旨
	我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深深植根人民沃土,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。
	常年坚持开展“舞台艺术送基层”“戏曲进校园”“百戏进百乡”“四下乡”及进社区、进广场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,年均演出200余场。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更让戏曲艺术在服务人民中汲取营养、焕发活力,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,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艺术为民、文化惠民的宗旨。
	在深耕本土的同时,中心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,参与对外文化交流。赴台湾地区的演出增进了两岸文化情感认同;出访埃塞俄比亚、卢旺达、马拉维,赴韩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并获奖,以《花木兰》等剧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和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,为讲好中国故事、河南故事、商丘故事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	四、展望未来,奋勇争先,续写时代文艺华章
	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商丘市豫剧院将继续高举伟大旗帜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自觉承担起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职责使命:
	一是坚持扎根人民,深入生活、贴近现实,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,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。
	二是聚焦精品创作,继续围绕重大主题,深耕豫东调特色,提升艺术质量,勇攀艺术高峰,力争推出更多立得住、传得开、留得下的文艺精品。
	三是加强传承传播,切实做好豫东调的保护传承工作,大力推动“戏曲进校园”,培养年轻观众群体,同时创新传播方式,拓展线上线下演出阵地,增强影响力。
	四是深化对外交流,继续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,推动商丘戏曲、中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	中心将继续保持奋勇争先的锐气与干劲,守正创新、担当作为,努力铸造新时代文艺精品,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!